泥鳅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2:54:00    

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结果揭晓,来自四川的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

濛溪河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位置图与地貌远景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迄今已经举办了30多届。本届评选,主办方从全国报名项目中遴选了30个项目参加初评,其中20个项目入围终评。最终,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入选“十大考古”。

2024年,濛溪河遗址曾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考古新发现”),进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并列入央视2024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今年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又有哪些新成果呈现?

百余处遗址点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

资阳濛溪河遗址发现于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发掘在2022年至2024年间展开。2024年,考古人员在沱江、涪江流域,资阳、内江、遂宁等地,新发现与濛溪河遗址文化面貌相同的点位百余处。遗址群由此形成,年代距今10万至5万年,处在现代人演化关键阶段。

资阳市濛溪河遗址群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我们的直系祖先——东亚现代人的起源,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6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现代人,但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为揭开这个谜题提供了系统性全新证据。

濛溪河遗址群部分出土石器

“濛溪河本身它是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硅质岩的小石器文化,非常特殊。”郑喆轩表示,濛溪河遗址出土的硅化木小石器,与东亚或者我国华南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所蕴含的旧石器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和西方同时期的石器技术是有明显区别的。“所以说濛溪河文化是本土的,相当多样、相当复杂、相当进步的,把以前的很多传统印象、认识都推翻了。”

遗址饱水环境让老祖先唯一完整“食谱”面世

目前,濛溪河遗址群发现编号石器及化石标本合计1万余件,大中型木质遗物2000余件,浮选种子、果实、芽孢、碎叶片共6万余件,石制品、化石碎屑共20.2万余件,成为国际罕见同时发现有丰富石器、动植物遗存的“全科型”遗址。何以如此全面?郑喆轩解释道,“在大概6万多年前,大洪水把遗址所在位置整个给盖住,很多传统意义上不容易在考古中发现的、比较脆弱的有机质成分,在这个饱水环境中得以保留。”

濛溪河遗址群部分出土动物化石

这本早期东亚现代人唯一完整“食谱”中,“动物”包括象、熊、虎、鱼、鳖等几十种;“植物”包括浆果、坚果,以及花椒、接骨草等大量人类可食用种类,至少37科53属。

“濛溪河发现的核桃,是全世界目前最早的发现;世界最早的人类遗址发现的花椒也在这儿,或许是四川人热爱麻辣鲜香的最早证据;葡萄、乌蔹莓,我们现在吃的水果的老祖先;橡果的数量已经上百了。”郑喆轩还提及遗址现场发现的大量烧骨、烧过的种子,以及2024年新发现的火塘,6万年前的濛溪河人或有专门的“烧烤区”。

濛溪河遗址群部分出土植物种子

“濛溪河人可能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空间进行规划、利用,显示出比较复杂的组织行为能力,比如相对独立的石器密集区,指向原料产地和加工厂。”郑喆轩补充道。

象征行为集中出现描绘“不简单”的远古社会

濛溪河遗址群发现系统刻划痕迹

在此次新发现中,除了石器,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丰富的木器、骨器,以及带有刻划、穿孔等“神秘符号”的独特遗存,同时期国内外罕见。这是人类象征行为在东亚地区的首次集中出现,艺术审美或已萌芽。

濛溪河遗址群发现穿孔骨片

“出土的遗存都不是孤立的,2023年,我们在3.5毫米的骨片上发现了刻划痕迹;2024年,我们在另一件4、5毫米的骨片上也有发现刻划。”郑喆轩强调,这些痕迹不是某个人的无意行为,而是这个族群在狩猎、采集以外,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些想象,是某种意义上最原始的记录。“濛溪河人的能力是很强的,比我们原来想的强得多、复杂得多。他的思维、他的技术、他的体质与行为,使他可以更广泛地利用外界资源,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