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非遗遇上前沿科技,开出文化产业“超级盲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3:45:00    

轻点屏幕,一座精巧的园林假山在虚拟空间中层层堆叠;戴上设备,苏绣针法的细腻流转纤毫毕现。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级“数字非遗”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千年非遗技艺正借助前沿科技焕发新生,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开启充满想象的“超级盲盒”。

多方聚力,打造非遗数字化标杆

非遗工艺领域长期存在的 “三高”“三难” 问题,一直是传承与发展的阻碍,苏州工艺美院另辟蹊径,联合多方力量搭建起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学院以深厚的非遗技艺积淀为根基,携手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曼恒、梦想人等虚拟仿真领域龙头企业,斥资2258万元,于2020年建成这座创新基地。凭借领先的技术与创新理念,次年8月,该平台便入选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成为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标杆。其多方协同的开发模式,既整合了学术科研力量,又引入了企业实践经验,确保基地从诞生起就具备高起点、高水准。

园林假山叠石资源库已采集的园林数据,截图。苏州工艺美院供图

深度融合AI技术的虚拟仿真体系,是基地破解非遗传承难题的核心 “武器”。三维对象解析、二维图像三维重建等前沿技术,构建起强大的数字资源库,支撑起《园林假山叠石技艺虚拟仿真》《明式家具的结构与工艺》等多门实训课程,让学生得以直观感受数字非遗的魅力,有效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

技术赋能,解锁非遗传承新可能

以园林假山叠石为例,基地对27座假山叠石实例进行了全方位的三维扫描,构建起了内容丰富、细节详尽的实训素材资源库。苏州工艺美院环艺学院副院长覃池泉介绍道,“跨平台AR协同技术的应用,不仅彻底解决了叠山工艺纯手工作业效率低、难度大、误差高的弊端,实现了数字化设计与施工,我们还曾在昆山中山堂修缮项目中实地运用,该技术极大地缩小了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壁垒,让实际施工效果得到了精准把控,同时还显著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成本。”搭配上zSpace裸眼3D设备,借助其先进的眼动追踪技术和专利光学镜头,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真实的园林设计现场,能够从多个角度自由地观察、修改设计,沉浸式地体验园林设计的独特魅力。

适配zSpace的裸眼3D设备,从多个角度观察和修改假山设计。苏州工艺美院供图

在明式家具的教学板块,基地以典型家具案例为依托,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答题及虚拟现实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将苏作家具制作过程拆解展示,设计环节的零件再创作功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生产设计全流程。这种创新教学既提升学习效率,又规避实训安全隐患、降低成本。而传统村落资源库的建设同样成绩斐然,通过数字化扫描和建模技术,已完成6省26个古村落的数字化建档,学生能漫游虚拟古村,分析建筑特色,为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活化提供数据支撑。

明式家具VR虚拟现实实训框架。苏州工艺美院供图

开放共赢,探寻文化产业新未来

基地的管理平台同样强大,集课程承载、资源共享、数据管理于一体。自建的点云数据管理工具支持资源自主更新,确保平台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其多方协同开发模式,保障了平台专业性,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

如此强大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在文旅行业、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可以将虚拟仿真的园林、古村落等场景,巧妙应用于景区的智慧导览系统。这样一来,游客无需实地游览,就能通过手机或VR设备,360度沉浸式感受景区的文化魅力;我们采集的苏州园林以及古村落的资源和数据,更是可以广泛运用于设计、影视制作、游戏制作、动漫制作等行业。”覃池泉说。

村落更新设计中的应用,传统村落虚拟仿真实训。苏州工艺美院供图

目前,基地资源已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苏州工艺美院正期待与更多文化企业深度合作,在文化遗产活化、产业升级、技术开发等领域共享资源、协同创新,全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无论是文化遗产活化、产业升级,还是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我们都愿与企业携手,共同探索数字非遗的无限可能。”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覃池泉发出了诚挚邀约。当数字技术与非遗技艺相遇,苏州工艺美院正以“虚拟仿真”为支点,撬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书写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篇章。

(苏报融媒记者 罗雯 实习生 李承璇/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