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烟火共晨昏,云南边境的旅居桃花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8:31:00    

开栏的话

云南,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

当旅行被重新定义,云南不再是“景点打卡地”,而是让390万人“住进生活”的旅居天堂。人们踏遍三迤大地,在雪山脚下种下理想;推开傣家竹楼,澜沧江晚风吹来创作灵感;荡开一壶普洱,像是喝下整片原始森林的故事……

在这里,旅居者不仅找到了诗和远方,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属。这里的每一片云都裹着山歌的悠扬,每一缕风都藏着茶咖的醇香,这里的一切都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网将从历史纵深、民族文化、地理奇观、生态密码、气候诗学等多个维度,解码旅居云南现象的深层逻辑,探寻其跨越时空的共鸣点,聊聊旅居云南的独特魅力、发展故事、未来前景。

嗅觉和听觉率先唤醒边境小寨的一天,开始热闹起来了!

炊烟升起处,河边村瑶家妇女的灶台前蒸煮蓝紫色染花饭,竹筒饭的清香混着山歌声飘散;晨光闪烁时,永俄寨佤族老人轻抚木鼓,咚咚声与中缅边境的马帮铃遥相呼应。中老铁路钢轨上,满载货物的列车轰鸣启程,姐告边境贸易区,缅甸的翡翠商人用流利的中文与中国顾客讨价还价。瑶家灶台、佤族木鼓、山货出山、列车轰鸣、边贸热闹,成为边境线上流动的风景。千年民族韵味与边贸富足气息交织,勾勒出“一寨跨两国,烟火共晨昏”的边地图景。

河边村 图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中国西南边陲,蜿蜒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串起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的山水,28个开放口岸、25个边境县(市)与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共同编织起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网络。近年来,云南出台《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及实施方案,明确从“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度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8个方面着手,将“旅居云南”打造成为“云南旅游pro版”。当边境与旅居在新时代相遇,边境村寨成为幸福旅居的“桃花源”,都市人带着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奔赴云南,他们遇见的不仅是异域风情,更是边地桃源走出的一条经济发展、文化交融、民族团结的幸福之路。

在边言商:

市井外交中的旅居经济的密码

夜幕下的打洛口岸灯火通明,跨境夜市人声鼎沸,泰国榴莲、老挝啤酒、越南咖啡在此汇聚,佤族织锦、傣陶、鹤庆银器走向世界。这些“市井外交”场景,正是云南边境旅居的独特魅力:商贸不仅是物质交换,更是文化认同的构建。

图源(左):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图源(右):云南发布

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永俄寨,村民将佤族织锦与咖啡结合,开发出“可以穿的咖啡”服饰;在麻栗坡县石笋村通过“绿美+文旅”模式,种植古树茶2500株,开发跨境旅游线路,年增收300万元,千年古树茶更成为外交部推荐国礼;在耿马清水河口岸,中缅跨境农业合作区的咖啡豆跨越国界,成就一杯“一带一路”的醇香。边境线不再是阻隔,而是“双向奔赴”的通道。据有关数据统计,2023年云南边民互市贸易额突破500亿元,边民“家门口的全球化”让旅居者见证着“一寨两国”的共生智慧。当游客白天乘坐“澜沧号”动车组体验跨国之旅,晚上入住河边村的“象脚鼓民宿”,这种时空折叠的体验模式,让边境村寨成为民心相通的微观镜像;当游客在腾冲和顺古镇选购缅甸翡翠后,转身走进马帮文化博物馆,历史与当下便在商脉中完成对话。

疾驰在中老铁路上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徐章位 摄

中老铁路如巨龙般穿越群山,释放物流红利;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范围扩大撬动全域旅游;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的边境幸福村寨绽放边地新颜。从“钢铁丝路”到“数字口岸”,从“绿色边疆”到“幸福家园”,云南以中老铁路为筋骨、免签政策为血脉、幸福村建设为细胞,重塑边境经济地理,旅居客变身发展“合伙人”,商贸与旅居的共生也正成为共建“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的生动实践。

在边寻旅:

从物理空间到人文交融的天然舞台

云南的边境线,是地理屏障,更是文化桥梁。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与老挝山水相连的瑶寨,到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与缅甸隔山相望的佤乡,一条条蜿蜒的边境线串起多元文明的对话。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城郊村委会八条半村民小组,是中越米轨铁路跨境货物列车出境前的最后一个中国村寨。穿村而过的铁路见证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让游客们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到异国氛围。曾经“三无”(无窗户、无卫生间、无厨房)的勐腊县河边村的瑶族村寨,如今依托“雨林+边境+民族”模式,成为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地。学者们白天在热带雨林中探讨生态保护,夜晚围坐篝火旁与瑶族老人共话《盘王歌》,地理的边境线在此化作文化的无界舞台。

八条半村民小组航拍 图源:“国门河口”微信公众号

(一)民族志——民俗文化浸润的旅居灵魂

旅居云南的幸福,在于推开一扇门就能触摸活着的文明史诗。在佤族古寨永俄寨,游客清晨被木鼓声唤醒,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织锦,夜晚围坐火塘听《司岗里》史诗吟唱。这个被称为司岗里的第一寨的村落,将佤族创世神话转化为沉浸式旅居场景:游客用三佛祖遗址的陶土制作器皿,在野果节与村民共酿水酒,甚至参与“拉木鼓”祭祀仪式——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体验、可共创的生活现场。而民俗的活化也需要现代性转化。西双版纳州河边村的实践便提供了范本:瑶族干栏式木楼被改造为“妈妈的客房”,传统蓝靛染技艺化作客房内的文创产品,村民从“被观看者”变为文化讲述者。当旅居客们在瑶家厨房学包花米饭、与村民共编竹灯,旅居便成为民族记忆的传承现场。正如人类学家项飙所言:“附近性的重建,让文化在互动中永葆鲜活。”在这里,地理边界转化为文化磁场,边境不再是阻隔,而是成为多元文明对话的天然舞台。

河边村民宿一景 张彤 摄

(二)物产丰——舌尖上的边境风情与生态馈赠

边境的旅居体验,总绕不开味蕾的狂欢。在勐腊县河边村,“雨林鸡蛋”成为网红爆款——散养在橡胶林的小耳猪与茶树鸡,啄食野果虫蚁,产出的鸡蛋带着雨林的清甜;在永俄寨,佤族稀饭以山泉熬煮,配以野花椒与火烧辣椒,让米香与辛香在口腔共舞。更有德宏景颇族的绿叶宴、怒江独龙族的石板粑粑、红河哈尼族的梯田鱼……每一道菜肴都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物产的背后也是生态智慧的传承。澜沧拉祜族“有茶才有村”的谚语,道出千年古茶园与村寨的共生关系;临沧傣族“稻-鱼-鸭”系统,让农田成为生物多样性宝库。当旅居者参与采摘古树茶、体验稻作农事,他们购买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一份可持续的生活哲学。而“餐桌上的旅居”项目,除了提高物产价值,也在不断将生态红利转化为幸福账单。

绿叶宴 图源:“微美芒市”微信公众号

(三)村寨美——现代密码藏在会呼吸的建筑里

云南边境的村寨建筑,是凝固的边地史诗。从滇南的热带雨林到滇西北的雪山草甸,25个边境县(市)的374个村寨里,傣族竹楼的风铃声、景颇族的木樨香、哈尼族蘑菇房的泥土味,共同编织着“一寨一世界”的建筑图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新村寨,在保留千脚落地房形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钢结构取代了部分木柱,玻璃窗镶嵌在传统木框架中,室内的火塘旁增设了地暖设备,既保留了围炉夜话的温情,又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河边村新落成的瑶族文化中心,屋顶沿用干栏式木楼的“人”字坡,却在椽子间嵌入太阳能板;外墙的蓝靛染布装饰暗藏玄机——每幅图案都是民宿的Wi-Fi密码,扫码即可收听对应的瑶族文化传说。旅居客触摸着斑驳的木板,听着智能讲解器里讲述当地文化的变迁,建筑便不再是冰冷的空间,而是会呼吸的发展见证者。

阿者科村蘑菇房 图源:元阳县委宣传部

扎根于边地的建筑,从未脱离过生长的土壤,傣族竹楼的竹篾来自后山的竹林,哈尼族蘑菇房的红土取自梯田的田埂,藏族碉房的片石采自附近的山体——每一块建材都是大地的馈赠,每一道工序都遵循着“敬畏自然”的古训。现代旅居者触摸着带有体温的建筑肌理,或许会读懂云南的边境村寨:从过去到未来,建筑的变迁既诉说着边美、民富、心稳的边民幸福生活,也见证了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民族与世界对话的永恒场域的交融。

图源:江城县融媒体中心

彩云之南,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当旅居者住在瑶家木楼听雨打芭蕉,当佤寨火塘照亮异国旅人的脸庞,云南的边境村寨正在构造一个又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理想国——幸福是看得见的青山绿水,是摸得到的文化肌理,更是民族和美的温暖叙事。边境幸福旅居,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限定款,多民族的文化风情、美味的特色物产、活跃的商贸氛围,让旅居客能在好吃好玩中找到人生发展新支点。爱上边境、奔赴云南似乎是每个疲惫都市人的最优选。而云南也将以边境旅居为笔,书写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个关于包容、共享与幸福的东方寓言。

策划:浦美玲

统筹:李榆林 姬祥虎 许芸翡

撰文:许芸翡

编辑:陶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