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养蚕作业6成以上由家长代劳!科学课养小动物,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7: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戴欣怡

眼下刚进入农历三月,又叫“蚕月”,正是养春蚕的季节。最近为蚕宝宝忙活的,除了蚕农,还有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家长。

因为三年级科学课上,有一个单元专门以蚕宝宝为例,讲解动物的一生。这几天,不少孩子家里养起了白胖的蚕宝宝,对此家长也有各种讨论声音。有爸妈认为,增加了负担,最后都是家长养,没啥必要;也有家长觉得,这类作业对科学启蒙、亲子关系、生命教育都有帮助,挺有意义。

杭州市滨和小学的学生养蚕宝宝

学校布置的养蚕作业

六成以上由父母代劳

科学课养蚕,到底有没有必要?记者在钱江晚报教育微信公众号“升学宝”上发起问卷调查, 400多名家长投票,其中养过蚕的家庭占96%,由父母代劳照顾蚕宝宝的超过六成。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完成养蚕作业,但会遇到不少问题:四分之三的家庭因找不到桑叶而困扰;三分之一家长表示,孩子其实没空照顾;还有50多名家长提到,因为蚕宝宝死亡,让孩子伤心了很久。

半数以上的家长表示,孩子对养蚕的积极性很高。

近六成家长表示,科学课养蚕很有必要,提到次数最多的必要性,包括能掌握知识、培养责任感、丰富课余生活、传承蚕桑传统文化。有四成家长认为没有必要,最主要是因为这个作业容易变成家长的任务,其次是养蚕材料获取不方便,以及结茧后不知道如何处理。

“孩子读个书,老母亲解锁了不少技能,把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有位家长留言,“可不可以放在班里统一饲养观察?”

有家长告诉记者,之前一次性养了几百条蚕,“每天都在找桑叶,最后收集了密密麻麻一小袋蚕卵,都不知道怎么处理。”

也有位爸爸回忆起之前带孩子全城找桑叶的过程,“难得的亲子时光,珍惜吧。”

相比小学科学课常规的养蚕作业,幼儿园可饲养的动物就更多了,从小鸡、小鸭到仓鼠、兔子,甚至还有小羊、小马。幼儿园动物课程,侧重于了解动物知识,在照顾中培养爱与责任。所以这些小家伙既是班里的萌宠,也是幼儿成长的伙伴。

在杭州市星辰幼儿园,每个中班孩子都养了只芦丁鸡。契机很偶然,孩子们突发奇想要“孵小鸡”,于是班里申购了孵蛋器,全班为小鸡“接生”、搭房子、喂食喂水。最早只养了七八只,后来鸡生蛋,蛋孵鸡,小鸡越来越多……于是,孩子们领养回家继续照顾,还给自家小鸡用心起了名。

杭州市星辰幼儿园的孩子养了芦丁鸡

“羊羊乐”是杭州市滨江区国信嘉园幼儿园的体验式课程,孩子们要种植蔬菜,供小羊食用,同时,还要定期打扫羊圈,并参与粪便堆肥,了解自然循环。通过这样亲近自然、关爱动物的实践,提升了观察力与责任感,并构建起对生态系统的初步认知。

小学生养蚕传统延续了十多年

这几年,每个浙江学生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只蜷在桑叶间的蚕宝宝。

小学生养蚕的具体起源时间,一线科学老师们也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几十年前,小学课本就有饲养小动物的内容,从原来的《常识》到《自然》再到现在的《科学》。”杭州市青蓝小学科学组的老师们告诉记者,“至少在十几年前,杭城小学生已经有养蚕实践了。”

杭州市春晖小学副校长杨海庆是科学老师,他回忆道:“在2001年课程改革后,养蚕就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内容。2017年新课改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养蜗牛也开始了。”

小动物的饲养和观察,是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生态系统和观察实践的重要活动。小学科学课中,相关内容有不少。

“一年级观察蜗牛、鱼和蚂蚁,二年级饲养蚯蚓,三年级养蚕,五年级蚯蚓观察实验和生态瓶制作。其中饲养蜗牛、养蚕、生态瓶制作和观察是重点项目。”杨海庆说。

浙江使用的《科学》教材,动物饲养课程多安排在春季学期,小动物的生命周期与教学进度相适配。杭州市滨和小学的沈银银老师说:“春蚕正合时宜,孩子们比较感兴趣,蚕宝宝相对容易获取,饲养成本低,适合课堂教学规模化操作。蚕的一生变化明显,周期性不是特别长,便于学生完整观察。而且蚕没有什么攻击性,学生饲养比较安全。”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饲养小动物的作业设计很多元,主要包括观察记录、实验探究、动手实践和反思讨论这几类,比如写观察日志、给蜗牛建窝、定期小组汇报等。

杭州市青蓝小学学生观察蚕宝宝

“像蜗牛的观察一般是一周,蚕的生命周期约一个月,生态瓶的观察要持续6周,鸟类的统计因涉及季节变化,需要至少半年时间。所以老师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低年级侧重鼓励细致观察,而中高年级侧重引导深度思考。”杨海庆透露。

养小动物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吗

“不同小动物是学习的载体,养小动物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动物的种类、习性、食物链等,丰富孩子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杭州市青蓝小学的骆倩云老师说,“饲养小动物很有趣,符合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特征。孩子通过观察了解动物习性,能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照顾小动物需要定期喂食、清理卫生等,也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经历了小动物“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后,更加能体会到生命的宝贵,有助于形成尊重和爱惜生命的意识。

这些饲养小动物的收获,也正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不少科学老师认为,经历过具身学习的过程,教育效果基本都能达到预期。

杭州市青蓝小学学生的蚕宝宝结茧了

老师们发现,小部分学生对蜗牛、蚯蚓、蚕等动物有恐惧心理,会抗拒观察或操作。“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科普讲解,消除学生错误认知。观察中,提供镊子、放大镜、手套等工具,减少学生直接触碰的不适感。通过合理分工,让不抗拒的学生负责接触动物,恐惧者承担记录等任务。老师们也会鼓励学生尝试触摸,强化他们的体验感。”

科学老师最担心的问题和爸妈一样,就是小动物饲养被家长代劳,导致实践教育意义流失。

杭州市春晖小学的做法是,每次活动前,发放《家庭饲养须知》,强调家长只协助安全,不代劳操作。“让家长拍摄学生亲自操作的照片或者视频,让孩子写好观察日记,确保学生真正地参与饲养观察活动。”

骆倩云老师也提到,家长可以适度帮助,比如采集桑叶、提供材料,但要让孩子自己照顾小动物。为此,老师会让学生定期把蚕带到学校,开交流分享会,“让学生说说自己饲养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体会,这就需要他们切身参与照顾。”

饲养作业结束后,小动物的归宿,让不少家长感到棘手。杨海庆老师说:“科学教学中,对小动物的观察有明确要求,就是不能伤害它们。可以选择生态放归,也可以延续管理,比如蚕卵保存起来或建立‘校园生态角’长期饲养,融入劳动教育。如果出现死亡,则可以对小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以开展解剖教学或制作动物标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