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在数字世界活过来啦!”伴随着围观同学的惊呼声,红黄相间的纸扎“狮子”瞪圆了眼睛,咧开的嘴巴里挂着数个铃铛。广东省佛山市铁军小学学生徐梓锐依次摇动铃铛,传统的彩花狮头额饰花纹与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图案,在一旁的屏幕上不断交叠碰撞,美轮美奂。
这是徐梓锐等同学合作完成的作品“铃动狮韵”。在教师欧琦辉指导下,这群“10后”学生应用实体交互设计、激光雕刻等技术,把祖辈口耳相传的醒狮非遗文化,变成了数字世界的“新物种”。
灵动的醒狮、飘逸的香云纱、飒爽的咏春拳……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着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区,佛山市教育局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推动各校打破学科、课程和学校边界,从空间打造、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发力,积极探索科学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创新的发展之路。
1
馆校共生 拓展教学实践空间
踏入佛山市第二中学的知隐博物馆,仿佛进入了时光回廊。质朴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带着远古的记忆;奇异的古生物化石,藏着生命的奥秘……得益于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教育发展中心的支持,知隐博物馆着力挖掘文化与科技的双重教育功能,面向多所学校开展研学活动。
“与中国名窑的陶瓷对比,佛山石湾窑的陶瓷有哪些相似性?”为解答这一问题,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学生多次前往知隐博物馆,开展观察探究。他们通过比色法等方式,对比大量陶瓷标本的釉色,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的研究项目荣获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牌。
如何让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砖与瓦”变成科学教育的“光与火”?佛山市努力用馆校共生的坚实行动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实践空间做“加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们创新创造的“催化剂”。同时,佛山市教育局还加大投入,推动多所学校改造校内场地,着力建设文化与科创特色凸显的创客教育空间。
2
因地制宜 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基于“有家就有佛山造”的本土家电文化,南海实验中学在校内创办了家电博物馆。
“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意味着新技术的应用。在我们的努力引导下,学生学着思考现象背后的规律,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南海实验中学教师陈海锋介绍,学校开设拆装废旧家用电器课程,让学生在“拆、改、创”中提升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很多学生在拆改废旧电器的过程中有了新创意,在课后时间积极开展跨学科探究实践。
“妈妈画画经常要磨墨,费时费力,怎么让她轻松些呢?”南海实验中学学生邓厚廷决定发明一个“自动磨墨机”。在教师指导下,他运用3D打印、传感器等技术工具,逐步搭建起了磨墨机模型,实现感应磨墨、自动加水等功能。
文化与创造的“化学反应”,正在佛山多个场馆、校园、课堂、家庭发生。为给“化学反应”创造更多可能,佛山市多所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
学科融合 激发学生创造活力
“来,这节课我们自制日晷!”地理课上,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教师鲁云融汇地理、物理、数学、信息科技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简易材料,组装日晷。
近年来,佛山许多中小学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跨学科探索,让学生在学科交叉融合中拓宽视野。
佛山市力推“科学探究一小时”活动。市内中小学会在每天的课后服务时段安排至少一小时,开放学校学科实验室、创客教育空间、综合实践活动室、校园博物馆等场所,学生在这里开展跨学科的创新探索、动手实践。
佛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佛山已开发超1000项融合创新类特色课程资源、科学类精品课和实验精品课,惠及超过50万名佛山市中小学生。此外,佛山市教育局还与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组建教育装备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推动“科技+人文”的科学类创新教育成果转化。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国泰中证钢铁ETF联接财报解读:份额缩水17.14%,净资产下滑15.39%
04-05平和坂仔: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
04-04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中国驻日本使馆:敦促美方纠正错误做法
04-04“行正清”!佛山全市约162.94万人次出行祭扫
04-04再用这个姿势睡觉,脊柱早晚会出问题!
04-04尹锡悦被罢免后将失去总统退休金等待遇!或于本周末搬离官邸
04-04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杜邦中国被立案调查
04-04小初高12年一贯制!北京师范大学未来实验学校项目启动
04-04果然视频|满屏自信,看每天运动2小时的校园运动会有多飒
04-04商务部: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具军民两用属性 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
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