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朋友在户外开展体适能训练。 成都市第三十幼儿园 供图
女足小将在赛场上奔跑。 成华区教育局 供图
近年来,在四川省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浪潮中,成华区以“333工作模式”书写着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答卷: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连续3年达98%以上、优良率达70%以上,体重异常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近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这组亮眼数据背后,是教育、体育等部门打破壁垒的创新实践。成华区正通过机制革新、资源整合与生态重构,探索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成华路径”。
破题:如何打通体教融合任督二脉?
实施“专业教练引育+全面个性育人+特色校园创建”三大行动
走进成都列五中学足球训练营,前“国脚”姚夏正在指导学生进行战术演练。“我们研发的《校园足球青训大纲》《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就像课程地图,从6岁到18岁都有科学训练体系。”成华区校足办负责人贺电介绍,成华区创新推行“教练员证(教师资格证)+培训资格证”双证上岗、体育教师“员额制”、教练员“训练课赛课活动”和“教练员技能大赛”等师资培养模式,近三年引进退役运动员20余人,专业专职体育教师年均增长达20%以上。
据了解,成华区正全面实行“走班选课+定班授课”的体育教学模式,开设了“特色体育课程超市”,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配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市场运营”的“教联体”模式,另设排球、花样游泳、健美操等40余门校园特色体育延时服务及周末节假日课程供学生“点单”。
在成都市双林小学御风分校的午休托管和课后延时服务时段,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同时进行“三大球”班级联赛已成为校园新风尚。这种创新在成华区已形成“雁阵效应”,成都市杨柳小学校、成都市双水小学校等11所女子足球试点校大力推广女子足球运动,每年向市区足球精英梯队输送高水平队员200余人;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为学生设置800余张乒乓球桌、每天60分钟大课间等为学生健康成长助力;成都市海滨小学多次在全国和国际跳绳比赛中获得冠军,其独创的绳舞课程体系还在全省进行推广……成华校园体育项目已基本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全区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园)48所,全国校园篮球、排球、网球特色校12所,培育省市阳光体育示范校43所。
解题:如何激发校园体育活力?
用好“校园+赛事+基地”三大阵地
成华区智慧教育中心的学校卫生健康管理平台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区12万名学生的健康数据。“我们还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成都市海滨小学等10余所学校推行‘儿童健康考核一票否决制’。”成华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李晓静说。成华区创新“1+1+1+N”学生体育技能燎原行动,要求每名学生掌握1项大球运动、1项小球运动、1项跳绳运动,在此基础上再掌握1项特色运动项目技能,全区推行2小时体育运动时间保障行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段每周3节体育课,每天60分钟集体体育锻炼时间,实施“课间清空计划”,开发适合学生课间开展的游戏,让学生每天在校2小时综合运动活动时间得到有效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成华区校园赛事体系取得突破性创新,在基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建设成果基础上,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构建了“春夏秋冬四季贯通、幼小初高四段衔接、师生家社四类参与”的“成华校超”联赛,首届赛事就吸引了来自成都兄弟区县、成渝双城经济圈及凉山等对口合作地区的220余支球队,全年累计开展足球赛事420余场次、参赛师生家长1.1万余人次、线上线下观赛9.1万余人次。
目前,省市区体育部门、足协、篮协已与区内成都实验中学、成都列五中学、成都华西中学等学校共建校园足球、校园篮球等“后备人才队”6个,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9个,区内成都市四十九中学、李家沱实验小学、双林小学等12所学校已组建体育高水平运动队16支,并通过校营日常练、片营周末练、总营集中练“满天星”三级训练营模式和“成华小学+列五中学”小初共建、“双水小学+十三幼儿园”幼小结对发展等校园足球开展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员机能测试,实施精准培养,近年来为国内顶尖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60余人。
立题:如何撑起长效保障的四梁八柱?
建立“政府+学校+监测”三大机制
翻开成华区深改委年度重点任务清单,“体教融合改革”连续多年被列为重点改革事项。区域一盘棋、专班持续推进,统筹全区22个部门推出15项重点事项清单,协调解决师资配备、人才贯通等难题58个。在全国区县级层面率先推出的《成华区新时代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方案》中,“五增五降”体质健康目标清晰可见:增运动时长、降近视率,增技能掌握、降肥胖比例……实施学生体育锻炼、体教融合创新等8大行动计划170项清单,从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到体育拔尖人才幼小初高贯通培养,构建起全方位保障网络。
“我们将体教融合工作融入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范畴,分级分类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竞赛成绩等18个指标的测评体系。”区政府教育总督学张英介绍道。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全区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9年的92%提升至2024年的98.49%,近视率、肥胖率均逐年下降。
当列五中学足球队蝉联省市冠军、当杨柳小学女足登上世界舞台、当华西中学学生肖杨以田径三级跳项目“跳进”北京大学,成华区用“333方程式”破解体教融合难题:通过专业教练引育、特色课程开发、赛事体系构建的“三重奏”,实现从体质提升到人格塑造的跨越。成华区教育局副局长梁经和说道:“体育不是教育的配角,而是重塑青少年精神气象的关键变量。我们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8日 第09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李小伟
相关文章
解码体教融合“333方程式”
04-08注意!4月8日成南高速将双向临时交通管制
04-07中学食堂420万食材费被贪占,山西整治“校园餐”腐败处分1994人
04-07缩水的“校园餐”,肥了谁?(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04-07第27届香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颁奖
04-05养蚕作业6成以上由家长代劳!科学课养小动物,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吗?
04-05给科学教育添些“文化气”
04-04铁路清明小长假成都车站预计发送旅客213.6万
04-03视频|总成绩第一!王楚钦拟被北大录取为研究生,北大回应
04-02工行成都分行打出支付便利“组合拳” 激活成都文旅业一池春水
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