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绳记事到竹简刻字,从活字印刷到数字传播,出版业的发展映射着人类文明记录与传承的历史。当人工智能独立输出文学作品、学术文章时,当年轻人更倾向通过智能助手获取知识……出版业正经历着从内容生产到市场格局等方面的深度重塑。
当人工智能学会书写,出版何为?
面对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性发展,出版业依然是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石。AI训练推理的本质是机器学习,认知和反馈都基于数据运算。而出版所呈现的,是人类思维逻辑体系化的结晶。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激增,人们对高质量、新颖内容的渴求愈发强烈,这迫使出版业摒弃低质、重复的生产模式,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持续构筑集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系统性于一体的知识护城河。
打个比喻,如果鸡蛋被外部打破,只可能是食物;若能从内部破壳,则会孕育出新的生命。这启示我们:当下,出版业更应回归本源,去思考自身的价值,主动寻求突破。作为具有数据沉淀优势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出版业可以走上全新赛道。图书出版社储备的优质内容,出版业在垂直领域的知识筛选、加工整理能力,正在成为稀缺资源。如果能完成从内容生产者向数据服务者转型跨越,将系统化知识体系转化为高质量训练数据,出版业就有望完成行业价值的重构。
对于教育而言,数据也是重要的新型教育要素。适应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的转变,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将回应教育的根本需求,立足教学的关键要素——教材、课程、教师、实训,利用人工智能充分挖掘积累的数据“宝藏”,开展高质量教育语料库建设,推动教育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围绕数据业务,高等教育出版社正携手头部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数据中台的基础上,构建业务驱动的教育大模型,为学生、教师、编辑、作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具体来说,实践路径包括: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指导下,依托“智能+”教育融合出版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积极探索智能科技与教育出版的深度融合;以私域语料为基础启动高质量教育语料库建设,分学科构建知识图谱,并做深度数据内容关联;人机协同,搭建多模态语料处理工具链;鼓励学科编辑转型从事数据处理工作等等。最近,教育部发布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智能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高校及科研单位打造的“人工智能教学公共服务开放应用专区”是其中的重要实践成果。
回望历史,印刷术取代抄写工,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在人工智能重塑知识生产方式的今天,出版业的前行之路,也早已写在那些用油墨拓印的智慧里:技术变革的本质从来不是用工具替代人类,而是人类借工具之“手”完成自我超越。掌握工具、用好工具,出版业定能在算力、算法和数据的浪潮里,锚定价值新坐标。
(作者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