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基层,挥洒青春的热血和汗水,为建设美丽乡村添砖加瓦。但在实践中,初到基层的年轻干部面对陌生环境一时难以适应,难免会遭遇各类“成长的烦恼”,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从校园到田园,有的年轻干部在开展工作中过于书本化、理想化,“眼高手低”“纸上谈兵”,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有的心中只有个人升迁,“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基层,还有的为民服务意识淡漠,自恃学历高、有专业背景,在群众面前颐指气使……对于这样的年轻干部,不仅贻误工作,而且有损干部形象,危害显而易见。
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年轻干部适应基层、融入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思想上要克服“做客”心态和抛弃“镀金”想法,把他乡当故乡。工作上要勇于冲锋在前,遇事不“躲”不“怵”,多做实事,多解决实际问题。情感上要走好群众路线,接地气、沾“土气”,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在干事创业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破解“水土不服”绝非简单适应环境,除自身努力外,还需强化组织培养。各级各部门要着眼近期需求和长远战略需要,积极为年轻干部搭建干事平台,根据年轻干部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和优势弱项合理分工、人岗相适,给位子、压担子,用其所长、补其所短,确保年轻干部能得到充分培养锻炼。要加强关心关爱、跟踪管理和实绩考核,既帮助年轻干部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让其化压力为动力,发挥潜力,炼成“真金”。
(作者单位 毕节市委组织部)
作者 项 涛
编辑 华姝
二审 孙蕙
三审 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