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通讯员 袁超军 陈金平

“1年时间,每村增收20万元以上,农户户均增收2000至3000元。”4月7日,津市4个庭院经济示范创建村向津市林业局发来数据。

什么方法这么“厉害”?

“我们的庭院都建起了‘绿色银行’。”庹家峪村村民周绍喜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诉好奇的记者。

周绍喜家农家院子面积不小,土地被规划成几块,每一块地垦出工工整整的沟垅,稀疏的羊肚菌从泥里冒出头来。

(4月7日,周绍喜和家人在庭院劳作。 通讯员 摄)

“院子多少年都只用来堆放农具、杂物,我从来没打理过,2024年,村里安排家家户户平整自家院子土地,搭棚栽种羊肚菌。”庭院种植1年收入周绍喜不说,只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身边增绿’出发,结合助推乡村振兴,我们锚定庭院经济,选取药山镇杨坝垱村、新洲镇庹家峪村、毛里湖镇花桥村、白衣镇金坪村四个村,开展示范创建,效果比预想的还好。”津市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实行市政府、部门、镇村三级联点、项目联片、服务联户,将农民增收和庭院经济建设情况,纳入对各镇工作督查和年度考核重要内容。

发展庭院经济,村集体担起“关键一环”的担子。4个示范创建村均按照“经营主体+集体经济+农户庭院”模式,由村集体发挥“扁担”作用,一头“挑”起市场,另一头“挑”起农户。用农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来支撑经营主体,用经营主体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来带动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庹家峪村集体与湖南禧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发展羊肚菌种植,带动周边103户农户在庭院搭建简易大棚种植羊肚菌;村集体还投资20万元建设粽叶种植示范基地80亩,带动村里农户100户参与栽种,预计年产生收益24万元,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5万元。

(庹家峪村家家户户都大力支持发展庭院经济。 通讯员 摄)

杨坝垱村则与津市市瑞晟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陈皮产业。目前已建成核心基地1个、集体产业园1个、路渠沿线产业走廊3条,新发展陈皮种植面积550亩(其中散户150亩),带动353户农户参与,受益后农户每亩每年可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每亩每年可增加2500元以上。

金坪村与药业公司合作,发展枳壳种植,带动400余户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枳壳4837株,不仅带动了宜居宜业发展,还美化了庭院与村组环境。

花桥村以庭院经济建设为基础,在让群众口袋“鼓起来”的同时,用厚实经济基础支撑“三三”乡村治理实践,基本实现了乡村治理小组长、屋场长、单元长“三长”为主体,以村规民约、自治章程、家规家训“三制”为遵循,以村民服务自愿、线上自管、内外自治“三自”为样板的治理新常态,建设与治理相得益彰。

有了1年示范创建经验,今年,津市扩大庭院经济的范围和发展形式。

“趁着春天,林业部门加紧‘森林乡村送苗行动’。”津市林业局负责人说,目前,已经向白衣镇白衣庵社区、毛里湖镇箭楼村免费发放优质苗木7600株,可新增绿化面积120亩,同时将在3年后形成集生态防护、休闲观光、林果采摘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我把果树种在庭院里,只要3年,就能增收至少1000元/年,院子还变得漂亮。”箭楼村村民张建国每天都观察新种的树苗长势,心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