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中国汽研汽车指数国际交流会暨Euro NCAP技术研讨会(中国站),既是一场汽车测评行业盛会,也是一个国际技术交流平台。
举办大会有哪些行业价值?在助力中国车企出海方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发挥了哪些作用?就此,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汽研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安民。
标准引领技术
技术反哺标准
记者:此次大会上,中国汽研发布的最新测评规程展现出哪些技术前瞻性?
刘安民: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中的行车需求,“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2023版”首次引入雨天AEB典型测评场景、L2+记忆泊车测评规程,以及城区复杂道路上的导航智能驾驶测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IVISTA网联智能与隐私安全专项测评”。这是全球首个聚焦网联智能功能、网络安全和隐私安全测评的规程,首次将用户隐私保护纳入评价体系,要求车企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环节符合安全标准。
另外,“C-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2023版”在绿色出行维度,引入了城市拥堵、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等多场景下的燃油乘用车低碳节能测试评价;在健康防护维度,则加入了车内座椅表皮和空调滤芯的抗菌防霉测评。
记者:把中国智能汽车放在国际上看,如何评价其智能化水平?
刘安民:得益于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发展迅速。
一方面,核心技术正在加速突破,包括智能驾驶、车联网(V2X)、端到端大模型等。2024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里,L2及以上智能驾驶功能的搭载率超50%,高阶智驾向10万至20万元的主流车型普及。
另一方面,中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部署超8700套智能化路侧单元,形成了生态闭环。国产激光雷达、车规级芯片的崛起,也显著降低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这些都表明中国汽车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协同良好。
融入全球市场
固技术、稳成本、强安全
记者:要想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车企应该突出哪些差异化竞争力?
刘安民:现在,国产芯片、电池、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技术自主可控、可规模化生产,智能驾驶系统成本大幅降低。因此,中国汽车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抓手在于“技术+成本”的双重优势,有机会实现“智驾平权”和“全民智驾”。
更宏观地看,还有政策影响和标准输出的优势。中国正在持续完善智能驾驶法规、推动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车载硬件标准等政策。未来,中国汽车品牌要从单纯的产品输出,逐步迈向品牌价值和技术标准输出。
记者:如何实现这一点?可以举一些中国汽研助力中国车企出海的例子吗?
刘安民:每一个海外市场都有其特殊需求,因此无论是测评机构提供的测试和建议,还是车企的技术与产品迭代,都需要做到因地制宜。
中国汽研通过打造开放包容的汽车标准国际平台,推动国内外标准交流与互认,助力车企“走出去”。
例如,中国汽研为出海品牌提供针对当地市场的本土化测试认证服务,凭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测评能力,累计助力十余款国产车型获得Euro NCAP(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五星评价。2024年,中国汽研与马来西亚道路交通安全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获得ASEAN NCAP(东南亚新车安全评鉴协会)的认可和授权,有效帮助中国品牌开拓东南亚市场。
未来,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国际专家团队,推动测评标准与欧美深度协同,打造覆盖研发、测试、认证的一站式出海解决方案,推动中国汽车以“安全”为核心竞争力融入全球市场。
完善测评标准
推动国际协同
记者:在推动中国汽车技术、标准、认证与国际接轨方面,中国汽研做了哪些工作?
刘安民:中国汽研通过三大举措,为全球汽车测评体系贡献“中国方案”。
一是组建国际化智库。2023年,中国汽研正式成立汽车指数技术专委会国际专家组,成员包括海外机构、外资车企专家,以及外国高校学者,构建起覆盖欧美亚的国际专家网络。
二是推动国际认可与合作机制。中国汽研先后获得Euro NCAP和ASEAN NCAP的认可与授权。我们不仅助力中国自主品牌车辆出口至欧洲、东盟等地,并开展本地化测试,还致力于将中国化测评标准推广至全球安全开发体系,提升中国测评技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三是构建海外服务中心。公司依托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的海外布局优势,建成欧洲、日韩、东南亚、中东、港澳台五大中心,形成涵盖海外智库、海外属地能力、海外质量服务等的“全流程”服务能力。
记者:国际NCAP机构代表分享的最新动态,对中国汽车测评体系的完善有何借鉴意义?
刘安民:首先是加强数据驱动。中国可以借鉴Euro NCAP的做法,通过分析大量真实事故数据来优化测评标准,扩大场景覆盖率,提高风险评估精准度,推动测评从实验室走向实际道路,让测评结果更科学、更具前瞻性。
其次是更加注重全域安全,把汽车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结合起来。通过完善乘员保护、智能驾驶、新能源电安全的防护评测,帮助车企进一步适应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转型需求。
最后,各国NCAP标准虽有差异但也在趋同,因此要加强国际互认协作,推动测试规程、限值等核心指标接轨,减少车企开发成本,同时主导新兴安全领域标准制定。
相关文章
2025年首季度上合示范区TIR中国车辆发运量居全国首位
04-03浙商银行上海分行:打造“科创+绿色”综合金融服务,助力普惠小微企业技术创新
04-03京西智行启动全球战略升级 多项智能技术实现突破
04-03赛力斯: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8805辆
04-03外交部回应美方所谓“对等关税”:坚决反对!
04-03“十五五”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暨慈善智库建设交流会在京召开
04-03外交部宣布:泰国公主诗琳通将访华
04-03小鹏汽车交付9.4万辆成首季销冠 理想L系列31个月销量超100万辆
04-03家国永念 | 看,山河已无恙
04-03中国救援队伍在缅已成功救出9名幸存者
04-03易方达深证50ETF联接发起式A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区间累计跌幅2.73%
04-04巨震!美股暴跌!
04-04花旗将2025年铜价预测从每吨9100美元下调至8860美元
04-03英国启动对美加征报复性关税的咨询程序
04-03文明祭祀过清明 防火安全不松懈
04-03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进金融纠纷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04-03抗联中学清明缅怀抗联英烈
04-03水乡旅游线江苏段,又有新消息
04-03贵州首批10家理工、医学类科技小院获授牌
04-03一季度楼市盘点 | 前3月百强房企卖了8101亿元:楼市延续止跌回稳态势,核心城市带头回暖
04-03